2009年5月3日星期日

大学无书后记:科学民主的议事规则

大学无书是一个无意中渐渐推出的重要系列。最早的原因,是因为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习惯“以道德为名,一方寻求压倒另一方”,无法真正深入地讨论问题。而在网络上,与生活中最不相同的,就是“成功压倒另一方”,纯属精神性胜利,一点好处也没有!另一方面,网上匿名人士,完全没有了真实生活中面对面尚存的那种仅存的礼让。尽管,在中国社会,这种礼面除了官面上下尊卑,也没多少真挚。这样,在网上似乎是除了《道德口水对骂》,还是口水对骂道德,没完没了的《道德内战》,浪费时间又没有实际效益。

这样,要利用网络广泛交流的便利讨论一些切实的问题认识,不设定一些议事规则是不行的。另一方面,民主观念正在被引进中国社会。而中国社会对民主真义的理解幼稚,而且同样中国道德化解释。民主,似乎成了可以任意使用人身攻击、谎言、暴力、专治辅助手段自由封住社会是权力弱势阶层呼声的手段。这样,在没有共同议事规则的前提下,单方面“保护他人封自已嘴巴”,甚至“保护他人”威胁自已生命财产的“权利”,就显得荒唐迂腐得可笑!

另一方面,中国不是一个舆论开放具备完善民主法制的社会,人身攻击造谣污蔑被纵容,合理申辩社会研究被禁止,几乎一切只能是为了减少行政阻力。整个社会的舆论,有一个消耗纳税人大量资源的舆论管理层辛勤管理着,一双双阴森(很可能也是在职谋职、无可奈何)的眼睛在暗中盯着所谓有的“自由言论”。大大小小的五毛六毛日夜加班,还要加上无数可能是自愿洗脑的,或者是从污友之乡跑出来的患者闲逛到本地,匿名接力引起的道德口水仗,没有实际直接间接的利益效益的道德辩论,却几乎无一例外地最终进入舆论阴森管理层的狙击区。

另一方面,中国传统等级社会造就的等级官本位文化,盲目崇拜权威。所谓的辩论,几乎是罗织所谓的官封“权威”条文掉书包,以为论据。如果我们反问:“你说的这个那个活着的死了的名人的观点,我们都知道;但是,您的观点在那里?”,不知这些人怎么回答。因为这些人的潜在逻辑是:连大人物都认了,还有错吗?他就不用想了;——————毛就是这样做了上帝。

在这种环境下,不设定一个议论规则是不行的。但是,在中国,这种单方面的议论规则,却只能束缚自已,不能约束别人。那么,怎么办呢?这就是笔者《大学无书》,《远离中国式诡辩》的最早来由。目的主要有两个:第一,声明本博的议论规则,说明本博没有接受道德诡辩辩论的义务;第二,摆脱官本位和权位崇拜的影响;第三,刻画出诡辩者最有可能的来源、目的、常用手法。后者,类似于森林公园的警告:“毒蛇可能伤人,游客切须小心”。虽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,效果却也不错。本博虽说被所有极左患者视为比茅于轼还极的“端”,骂战却总是拍不起来;而且社会上常见的道德辩论陷阱,基本上对笔者无效。因为,笔者有言在先嘛!

这部分文章有以下博文:

该系列几乎包括了常见的中国式诡辩的技巧。但没有再具体针对一些明显缺乏技术含量的诡辩手段,“断章取义,故意曲解,指东打西,故布疑阵,故作高深”,等等。这类方式对操作者而言很有点难度,话语不能多,一多就露出马脚,不是被读者看出很无知,就是很容易被识别为某中某一类不讨公众喜欢的人。从与人为善的角度出发,笔者觉得其中一些人,有可能只是不明白科学讨论问题应该严谨,定义无歧义,而不是象五毛一样恶意典解。所以,又写了几篇文章:
这几篇文章,对于学生建立能够正确的科学严谨思维,也有一点参考价值。

针对另一些朋友,可能是因为彼信仰限制的原因,到本博横挑鼻子树挑眼,认错了笔者是杨戬!笔者因而写了以下文章:
信仰是个人化的绝对的道德标准,用于个人自律,当然全无问题,他人不得干涉。但是用之于公共事物交流讨论,如果不是先有民主约法,所谓的“不同人不同的信仰冲突”,最后不变成砍砍杀杀才怪!其实,并不仅仅是正式的宗教,无论是马列,还是传统文化,等级文化,官本位,权位崇拜,都是这样那样的信仰;官方是不是承认它们是宗教,那是无关紧要的。信仰以下,必然是某种利益诉求,而不会是虚无的“精神世界”。

大学无书系列,归根到底是为了确定笔者和博友发言和自由讨论实质问题、解决方案的权力;不受官封道德舆论管理的任意限制。因此,反对道德标准控制自由言论,也就成了大学无书的重要辅助论证环节。实际上,科学认知避免道德干扰,本身已经成了一个完整的系列。其中可以分出分析左右派阶层利益博羿(即阶级斗争)中,分析支持左派的道德优越感的篇子。
在观察和参与社会事务争论时的是非判断标准(等同于较聪明的举动):
大学无书系列中的相当一部分,实际上包含有各民主阶层利益博羿的基本常识,和对待利益分歧、诉求、博羿的基本常识;

实际上,从讨论问题的议事规则到民主的价值观,一个个主题下来,彼此很难完全界定边界。因此,大学无书才会最后变成一个庞大的系列。太大了!笔者因而把论证人权价值观的篇章,归纳到人权经济学的系列中,不再放在大学无书的范围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