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5月10日星期日

汉语特长不是利于逻辑思维

 在本博的讨论中,插科打浑的不少。除去一些马列毛教痴迷者,睁眼瞎式的泼妇骂街,得到部分传统文化人士卖座叫好以外。其中的诡辩技巧,笔者在《中国式诡辩之权位崇拜》和《大学无书远离中国式诡辩》中已有总结。当笔者已经明确声明,“不寻求说服每一个人”时,一些痴迷者对笔者的攻击,只不过强化了笔者的说服力。看来,这些人的大脑,还是不太灵光。

另一些朋友,其观点留言,初时令笔者疑惑,“怎么会一点逻辑也没有的?”,又似不完全是恶意。因此,笔者开始留意,是否因为自已是理工科出身的思维方式,与文史类的朋友有明显的区别。并因而发现了《形意思维:科学类思维和哲学类思维的根本区别》。并联系由笔者在分别发表以科学技术类为主的英汉语文稿时,所发现的,英汉语的区别。笔者忽然有一种触动:英语的特点是长于准确定义,即主谓宾;而汉语长于情感抒发,即定状补。也就是笔者所说,汉语长于形容词堆砌的修辞描述。

显然,对于实用解决问题而言,光是情感的抒发,并不解决问题。幸亏,古中国不是一个《道德治国而忽视技术》 的文明。并非仅仅是明朝,整个古代世界上的发明,几乎没有几样是中国发明的。就算是所谓的四大发明,水分也不少。就发明创造性来说,中国好象比印度稍微好 一点,而数学明显逊色于印度。笔者自问一直以客观平和的态度审视自已的民族民化,不过,看来在一些传统文化爱好者看来,“客观”近乎于是“苛刻”。各人标 准不同,也不为怪。

中国传统文化,在民间者装神弄鬼搞神秘化,在官府朝堂上,则八股道德文章慷慨激昂,到明清两朝更是为了道德治国而《抵制技术的进步》。恐怕不是笔者一个人的结论。如果一些人,对类笔者之学者的客观审视自已文化长短,真的是如此忍受不了的话;套用他们的话,你们赶快移民吧,至少中东君主国家,还有阿富汗塔利班,金小鬼的朝鲜,和古中国还真有点相似。那里呀,是这些顽固老倌的天堂。(笑笑)

中国的科举有多久了?中国道德文章做了多久了?自独尊儒术以来,焚绝百家有多久了?两千年!在两千年里,汉语主要的用途,就是做形容词堆砌的议论文,这难 道不是事实吗?固然有所得,那就是修辞是世界一绝。当然也有所失,那就是缺乏精确定义的能力。正如笔者前文的感受,“汉语很难简单无歧定义,不得不增加说 明,又进一步让有心者曲解”。自然,对于心有灵犀的朋友之间,汉语“尽在不言中”的修辞特点,在没有利益冲突表面化的情况下,倒也其也融融;却不能避免, 彼此利益冲突时,来个分道扬镳,划袍断义!(笑笑)

某种程度上,汉语是一种非常适于曲解诡辩的语言。这种语言特点,象某位博友的话,真的颇适用于“文字狱”。(不知是不是这个意思)。话说来了,就不象笑话 了。象“清风不识字”,惹成弥天大祸,不就是故意的曲解吗?反过来说,一些不需要精确定义,而重视修辞的文体,象中国今天语文教育最强化的议论文,基本上 是诡辩训练。所谓的辩论比赛,基本上就是无定义的诡辩比赛。还有帝国皇朝时代的八股,檄文,以及文官集团草菅人命的道德治国,汉语特点都非常适用。

既为修辞大家,那么汉语对于诗词抒情散文,更是合适。不知是不是笔者先人为主。反正无论是看雪莱的原文,还是人所共知的"The Last Rose Of Summer ",或者"Believe me",这些世界一流的英文诗句,总觉得比中文诗词差了一大截!转成歌曲唱起来,反而有点韵味。而中国古诗词也是为了唱的,但是谱已经基本遗失了。不然,笔者真的想听听“短歌行”,曹丞相拿支长矛在船头当梢工时,唱出什么韵味?

客观分析汉语的语言特点,确实是不能带感情的。否则什么叫客观?如果一些传统痴迷者不能听一点“逆言”,那么就听笔者的好话:“你说汉语长生不死!”,够好了吧?马上来上海《登上金茂大厦》往下跳,看看是不是死不了,成了大富翁?万一不幸,笔者认错行了吧?(笑笑)

“汉语特点与逻辑思维”系列:
《汉语特长不是利于逻辑思维 
《汉语简明精确定义能力缺陷影响社会分析》
《汉语的缺点?平等讨论问题首先要准确定义问题》
《汉语与传统文化忠君式的传承》
《疑证与实证的精确语义,英语弥补汉语不足》
《大学无书:读对书不如会读书》
《大学无书:推荐您的孩子多接触科幻作品》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