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4月23日星期四

期望,预期和选择性体验;有调查也没有发言权

 笔者在前文使用了“期望”(expectation),预期(anticipation),都不是Aorasms的声明概念。但是,“期望”概念,对于投 资者为什么会混淆不确定性和风险,是重要的解释因素。那么,“期望”到底是什么呢?笔者认为,它就是心理学中的“选择性体验倾向”;即,有选择性地过滤信 息,使之符合习惯性的信息,和心理愿望。举个例子说,我们都会觉得自已是最好的好人的,最讲道理的;我们会认为自已的老公是最好的(女性而言),自已的孩 子是最完美的(父母而言),自已的父母是最讲道理的(子女而言,中国式传统父亲除外),人家的老婆是更好的;自已的老板是最坏的……,凡此种种。而选择性 体验的逆向思维,就是易位思维,心理学里有一个名字,好象叫“巴亚拉契智慧”。

选择性体验中最出名的就是“墨菲定律”,“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,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,它总会发生”。与我们的经过建模和规律论证,有更深一层的理论依 据的定律不同;墨菲定律,只是一条“经验性定律”,无需论证,也就是断言。在熟悉断言的概念后,会发现很多博友对本博的批驳,几乎就是无限制地引进新的断 言。这其实是一种《权位崇拜》(以为自已的权位很高的错觉)的《中国式诡辩》 (他方概念和断言)。墨菲定律是基于选择性体验的断言。“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,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,它总会发生”,不是因为它发生,也和可能性无关, 而是“您关心”,所以收集了所有负面的信息,收集了负面的可能,并自已断言定义它是最坏的必要发生的事。在这种心理下,不会发生也会发生了。

在股票市场上,选择性体验最经常的表现形式是:永远都觉得自已的股票是最差的,升得最慢的,自已是最倒霉的,不卖出的话亏损是最大的。这种心理再让股评家 忽悠有目的地强化一下,散户亏钱的可能性不小。要知道,市场里无私地让散户买这抛那的专家是很多的。(笔者应该没有这种爱好)。技术分析其实是强化了这一 重心理,因此笔者说《看更多的股票技术输更多的钱》。股友如果能够克服这重心理障碍,而市场大众保留原来的水平的话,大体上,业绩会有所提高。至少,低位持股变得稳定了;更多地从股票本身的基本面价格属性上找投资依据。

在医学上,期望依然是expectation,而代表明确治疗风险,有一个专用词,预后(prognosis)。预后,是西医专有词,代表着治疗成功几 率,和意外风险。相当于普通领域的Anticipation,也是一个统计学概念。因此,说“西医保证治好什么病”;类似“西医能不能治好癌症”,是没有 意义的问话。中医因为不接受三重双盲的临床实验,因此不存在预后的概念;也就不存在第三方医疗(保险),即不从属于现代医学范筹。三重双盲之“盲”之所以 为双,就在于,要消除患者的选择性体验偏差。选择性体验在患者看病中广泛存在,象如果是一位知名的医生给你看病,你会收集所有积极的信息,“这位大夫就是 高”;而如果是一位新手,你就会收集所有负面的信息,“我看眼睛后屁股疼,都是这个大夫开错药”。

选择性体验广泛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社会生活经验之中。象一些深受《皇权官本位权力崇拜》影响的国人,将皇权利益视同绝对的道德标准,习惯于从非官方的观点中选择性抽取其中与“道德不相符”的内容,而无视其中的合理性。说得简单了,他说不符合皇权道德,把理由说详细了,他不耐烦,成动物了。鸡和鸭讲!这些人士很理直气壮地跑到茅于轼,或者笔者的博客骂街《中国式诡辩》,在第三者看来是很可耻;但在他们看来,是代表着道德的义举。这也是选择性体验的一种表现。在更细节的问题上,象户籍制度,一些朋友只是从个人小阶层的角度,先断言户籍制度是邪恶的利益输送,再剪裁信息,排斥户籍制度存在的合理性,同样是选择性体验的表现。

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体系下,选择性体验的典型过程,是对任何事物先采用道德上的肯定或否定,所谓“表态立场”,直接判为支持还是反对。彼随后只不过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,反多欲加之奖何怕无功。笔者将这种文化宝库,归纳为《权位崇拜》和《中国式诡辩》。对这些人,笔者建议他们问问自已,您的利益在那里?在《人权经济学》的伦理解释中,道德的优先级层次是很低的,仅仅作为“个人行为规范”的约束。道德行为优先级低于法律,《法律不是道德的上层建筑》;当然,也就低于共约法律的人权利益。事实上,这也是《罗伯特议事规则》禁止指责道德动机的原因。因此,道德治国,将利益纷争,采用道德裁决的方式,就必然构成皇权专治的统制制度。留意观察本博的留贴,会发现极左和无私,基本上就是同义词。

选择性体验有一个更简单的用词,叫“偏见”。最好的克服办法当然就是它的“逆定理”,易位思维。更好的克服的办法是鲁迅先生的教导,文学名叫“阿Q精 神”。(说笑);有点类同。简单说,就是坏的时侯,情况不一定象你想的那样坏,“永远相信希望,永远相信梦想”;好的时侯,也不一定象你想的那样好,多留 一个心眼。可能就是这样一种心理,过去三年笔者仅仅从A股中帐面赢利很令人满意。

选择性体验并不是我们体系中一个依赖性的概念定义。而是一个辅助描述性的概念。它是对名义价格为什么总是出现离奇的高低位作出的一种推测。无论是不是选择性体验的结果,反正,名义价格在客观世界中,是经常出现“离奇的高低”;与是不是选择性体验的原因,没有必然的联系。旁语:看到了吧,笔者对于引进新的概念因子,非常谨慎

选择性体验不是我们体系中的依赖性因素,即与体系结论无必然的相关性。但是,它的客观存在,却对体系研究中的方法论,产生重大的影响。表现在:
1)不要先下结论,再找理由;这样的话,选择性体验规律会欺骗你。很多朋友,包括小管认定本博是坏人,甚至看见“为茅于轼说好话”,“凯恩斯主义是错的”,就认为大逆不道。这时侯,实际上已经是把皇权道德转化成绝对的道德观,即绝对的利益输送惯例。
2)在得到模型逻辑合理解释以前,即使是真实的数据,也会欺骗你, 因为,你会选择“利于你的结论”的数据;下流点的,象某大国的统计部门,会制造虚假的数据支持先进性结论,以致于得人人没工做的时侯失业率只有零点几,人 人没收入的时侯人均工资十万八千元之类。更没有良心的,还会加一句话:“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”;专治垄断信息下,等同于,“没有选假权没有发言权”,或 “没有皇权没有发言权”。还是《绝对的道德观》。因此,理论模型必须有事实数据的印证;事实数据必须有理论模型逻辑的解释

选择性体验,事实上否定了毛氏泽名的一句话“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”。其一,是统计学的调查,不是“存在性调查”;(中国文化经常搞乱其中两者区别);个案在统计学上是没有意义的。 象医学某神医治好了那一个病人,是没有意义的话。其次,有调查也没有发言权;除非调查数据真实,并符合理论解释逻辑。否则,归属于“不确定性”黑箱范围。 疑证从无!所以呢,市场调查公司,服务于行业顾问咨询公司而不能取代之,调查员,也从来不是决策者。光有调查,只有“反映权”,却没有发言权。

本系列有以下文章:
《市场中根本不存在“不理性”》
《通货紧缩有害论是主流经济学家集团犯罪!》
《有谁见过引经据典掉书包的分析报告?》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